近年来,“低空经济”迅速成为资本、政策与产业界的热词。无人机物流、空中出租车、通航旅游、应急救援、低空拍摄……这些场景描绘出一个潜力巨大的万亿级新赛道。然而,想要让低空经济真正从“热概念”走向“真落地”,仍需跨越多重关口。
首先,要破解空域管理难题。低空飞行涉及空管、安全、通信、导航等多维系统,目前我国低空空域划分和审批机制仍较复杂,部分地区存在“低空不低”的问题。未来应通过数字化空域管理平台、智能飞行监管系统,实现“人机分流、区块管理、动态调度”,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安全、合规的运行环境。
其次,需突破技术装备瓶颈。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航空器材的支撑。从无人机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,到雷达、导航、通信设备,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。像航空器材网等专业平台,正成为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桥梁,助力制造企业、研发机构与终端用户高效对接,加快国产航空器材的产业化进程。
第三,要强化标准与认证体系。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条长、参与主体多,涉及安全、环保、噪声、数据等多项标准。目前行业仍缺乏统一的检测与认证体系,导致市场准入不清晰。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加快出台配套标准,推动检测认证机构与企业建立透明、权威的评价机制。
此外,商业模式创新同样关键。低空经济不仅是飞行器制造的竞争,更是服务场景的比拼。低空物流配送、空中观光、城市应急、智慧巡检等领域,都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。通过与文旅、交通、应急等行业融合,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展。
总体来看,低空经济的“万亿蓝海”正在开启。政策利好叠加技术突破,使这一领域具备长期增长空间。而航空器材网等产业服务平台,将在资源整合、供需撮合、信息共享中发挥更大作用,成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引擎。
只有政策、技术、标准、市场四轮驱动,低空经济才能真正“飞”起来,从概念热潮走向产业腾飞,助力中国打造世界级低空经济新高地。